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多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每逢清明时节,各民族均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活动主题。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至今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正式形成。近代以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8年新中国确立清明节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改为三天小长假,同时,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唐代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正式规定清明与寒食节一起放假。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最好是在5-7点,即卯时,建议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悼念逝者通常买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最为适合的;扫墓时不得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
清明节拜祭讲究辈分,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
清明节习俗中,与柳树相关的特别多,诸如:插柳、戴柳、射柳……除此之外,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也是重要活动,更有活波的斗鸡,古韵的祓禊延续至今。
清明时节,可纪念怀古,可感慨春日秀丽风光,因而佳句华章比比皆是。1600年前一场“曲水流觞”就产生30余首佳作,更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中国人非常看重葬礼,传统葬礼十分繁琐复杂且有一些迷信成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今天的丧葬礼仪朝着简洁化、生态化逐步发展。
春分之后冬天已去,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正是外出踏春的好时光。你可以到屈原故里开采“明前茶”,可以到丹巴藏寨中,看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亦可以到内蒙古享受中国北方的春天—看候鸟飞抵内蒙古,还有万亩梯田、油菜花海婺源也是不可错过的美景!图上的仙境,你去过吗?
西方鬼节代表有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等,但最著名的则是万圣节,但如今万圣节已经变成一个“狂欢”的节日。中国则有四大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其中七月十五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图中的习俗属于哪个鬼节,你知道吗?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在每个节日都会有各种特色美食的衬托。清明除了祭祖、扫墓和踏青,品尝时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特殊时节品味独特美食,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息,更多的是对先辈的缅怀。青绿飘香,香气独特的青团,还有清明果、小螺蛳、子推馍、艾叶粑粑……引得你必须胃口大开。上图的可爱“萌物”,你吃过吗?
评论